中国最健康最完美的白酒——原浆酒!中国的白酒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原浆酒在中国白酒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可谓占着主导地位。原浆酒是完全不勾不兑的原始酒液! 原浆酒是集营养、健康、时尚、美味、高雅、高质六大优势为一身的高品。原浆酒香气浓郁、甘甜味美、酒味醇厚,并且酒中含有氨基酸、低聚糖、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其营养性特点显著。并且饮后不上头,对身体刺激小。 随着历史不同时期的发展,上世纪原浆酒曾一度消失。但随着现代人们对白酒消费观念的改变,原浆酒再次被推出舞台有着重大的意义。原浆酒本身具有的口味纯正、酒质优良、营养丰富、健康时尚的特性。根本特点就不是新工艺白酒所能勾兑、调对出来的。并且原浆酒区别与新工艺白酒的最大特点是不伤身,对人体刺激小。从健康的角度上看饮用者在原浆酒中还能摄取到很多的营养成分。纯酿100%原浆酒中含有18种氨基酸,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此外还含有糖分、有机酸、酯类、高级醇和丰富的维生素等,是其他非原浆酒根本无法比拟的。
原浆酒在中国是2000年以后才被第二次运用,期间在上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有将近半个世纪的空白期。其关键原因在于原浆酒本身工艺和成本决定的。由于工艺复杂、耗粮高等特性,使得很多酿酒企业在上世纪60年代粮荒期间全部改用新工艺(勾兑蒸馏)酿酒方法。但随着消费者对饮酒认识的提高、逐渐开始追求健康消费的今天,原浆酒又从新找到了他的契合点。原浆酒重新走入市场。因其酒质、香气、口感完全优于其他酒类的特点,立刻就被白酒爱好者所喜爱。以现在原浆酒的消费态势来看,原浆酒重新占领中国白酒市场将是不久将来的事情。 如今,现代“原浆酒”的高雅性已经悄然融入了社会,于细节中体现出一个人的层次与地位,也同时代表着现代高品质的生活。原浆酒以浑然天成之岁月历练,酒品的历史感和品质感,以经典原始酒液展现中国白酒的醇香优雅,以传承塑造辉煌,以品质缔造品位,为您带来原汁原味、浓香幽雅的独特风格,实乃大成之酒品。
原浆酒的起源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白酒的发源就开始出现了。从白酒出现。开始酒就都是以粮食加入酒曲,经发酵成酒。出酒后的原浆即可饮用。也就是最原始的原浆白酒。随着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在历史上来看,原浆白酒是迄今国内最为健康的白酒。原浆白酒的健康性主要体现在从酿造开始一直到装瓶出售,整个过程完全按照"绿色"标准执行。并且酿造过程没有像其他白酒一样的勾兑过程,酒中不添加任何人工成分(酒精、增香剂)。所以说原浆白酒是健康营养的首选白酒。而且原浆白酒无论从口感、香气、酒质等各个方面都远胜其他类型白酒,可以说原浆酒是白酒的最完美状态。
原浆酒经纯粮精制,多年窖藏陈酿,融入了现代高科技微生物发酵酿造技术,保持酒液原汁原味,酒质纯净,香气浓郁,幽雅甘甜味美,酒味醇厚。适量饮用,酣畅舒适。以非常柔和的方式让现代品酒人士既品尝到了中国传统白酒的特色,又体会到了现代“原浆酒”特有的美味。原浆白酒必将让更多的爱酒者品尝到中国最完美的白酒,最健康的白酒!
白酒为啥是“百药之首”
酒(本文指白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浸透着祖先的智慧,而且更具价值的是这种味道独特的中国“饮料”还有一定的治病、养生、保健和防病的作用。那酒是怎样被先贤们发明的呢?酒与中医有哪些渊源呢?
中医理论认为,酒性温热,味甘、辛、苦,归心、肝、胃、肺经,功效舒筋活络,止痛散寒,温通经脉,引行药势,用于风寒湿痹,筋脉痉挛,且有导引其他药物达病所之功。
酒与医
“医”字的繁体是“醫”,下边有“酉”表示古代盛酒的坛子,这是个象形字。赵荣光先生著作《中华酒文化》中对酒和醫的关系有所详述。书中提到,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解释“酒”和“醫”云:“酒,从水从酉。醫,治病工也……得酒而使。从酉……酒所(yǐ)治病也。”醫字从酉,说明在古代酒和醫有不解之缘。《周礼》中记载:“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醫、酏,入于酒府。”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以周天子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就把味道醇厚的“醫”来做为日常保健的饮料了。《黄帝内经》中就专门记述了酒的药理与医疗功效,如鸡矢醴,相当于现代的虎骨木瓜酒,把药物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或隔汤煎煮、滤去渣,取液服,以治疗风寒湿痹痛。酒是谁发明的呢?据《中国文化史概要》介绍,《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典籍记载是夏禹时代司掌造酒的女官员——仪狄发明的酒。而酒的雏形则是“醴”。“醴”是一种糯米经发酵而成的醪糟儿,醪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而上面清亮醇香的汁液,性绵柔,味酸甜,适量饮用还可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在中国古代不管是社稷还是家族,凡是重大的祭祀活动都要有祭酒的仪式,源于此古代的酒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医治百病的神灵之药。这大概是“酒为百药之长”的缘由了吧。
喝酒的讲究
《寿亲养老新书》中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五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饮食。”
清朝陈士铎撰写的《本草新编》其中论酒说:“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厚肠胃……此酒之功也。”洗练的语言把酒的药用功效概括得一清二楚,同时也强调了饮酒要有节度。
“少饮有节”是说,每天适量喝一点酒,对脾胃是有补益的,因为酒可以通血脉,厚肠胃,御风寒。在民间认为喝酒还可以消愁,因为酒的功效有疏通和宣散的作用,当情志忧愁时便可借用酒的药效来宣畅情志,但要适可而止,过量就会造成借酒消愁愁更愁了。
《养生要集》中说:“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合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至于饮酒的禁忌古人有以下忠告,《本草拾遗》:“米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本草纲目》:“酒,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者,寒胜热也……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以上为古人经验,仅为参酌。
就酒的养生意义而言,根据我国民俗和饮食习惯在冬季养生中可以适当喝一点白酒,饮酒前最好把酒温热后再喝。
历史上的酒与药
秦汉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确切记载了我国最早的方药详备的补酒三品: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芎归胶艾汤,其中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厥阴肝经的病变。中医认为酒入肝经,在这个方子中通过酒的引经作用把方剂中的整体药效引入肝经,使药效充分发挥,酒在此方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魏晋南北朝
医学发展到魏晋时期,医家葛洪以他的切身医疗实践给国人留下了补酒浸渍的完整记载,使酒具有了保健、养生的功效。“取实一斗,酒一斗浸,曝干再浸又曝,令酒尽乃止,捣筛。每酒服二钱,日二服。此药治腰膝去风,兼能明目。久服令人光泽,老变为少,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也”。
其后医家南朝陶弘景增录汉魏以降名医所用药365种,将载药365种的《神农本草经》增订为《名医别录》,并正式将酒列为中品,即位于中药三品级君、臣、佐使的“臣药”一级,“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唐代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则列有“酒醴”专篇,记有20余种补酒,而且还详述了用冷浸法制作补酒的方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
唐朝以后因蒸馏酒的普遍饮用,药酒的浸泡多用蒸馏酒,这使得中药成分的溶出率有所提高,且能较长时间保存不宜变质,有些药物经长期浸泡后药效会更显著。
宋金元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酒的医药功用随着历朝医家、养生家经验的不断积累,不管是用于防病治病,还是养生保健,均把酒的药用价值发挥得更加充分而适用。很多医药方剂中用酒蒸、酒炒来炮制药物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明清
明清两代医书中酒的记载更多,《本草纲目》所载69种药酒中,属于补酒的有逡巡酒、薏苡仁酒、五加皮酒、女贞子酒等40余种。与李时珍同时代的著名饮食理论家和养生家高濂在其《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列有补酒28种,均是医家、达官贵人青睐的养生名品。
一大功效:酒行药势
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能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纯粮酒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溶剂,古人用酒浸泡药材,以制成药酒。现代医学中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就是乙醇萃取法。
二大功效:酒通血脉
这一点不仅中医认可,西医也是赞同的。如今专业的心血管科医生也会建议患者适量喝一些酒,以改善心脏供血。现代研究发现,少量饮酒可以提高人体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含量,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含量。
由此,研究者得出,少量饮酒能降低因脂肪沉积引起血管硬化、阻塞的机会这一结论,这也为酒能治疗心脏病提供了一个佐证。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用酒来治疗心脏病,其著名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流传至今,仍被医家认为是治疗心胸疼痛、血脉不通的经典药方。
三大功效:酒散湿气
酒性热,藏医认为“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因而酒有“散湿气”的功效。很多药酒都有抗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痹痛、关节炎、肌肉劳损等都有一定的效果。对于阳虚或是风湿关节疼痛的患者,适当喝一些药,确实能起到强身健体、祛风通络的作用。和煎煮中药相比,酒有易于存储、服用方便等优点。
四大功效:祛风下气
酒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作用。人们进食肉类比较多时,常会搭配一些开胃酒,因为酒能促进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有助于人体消化吸收。酒有鼓动阳气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六腑气机,消除积滞。
五大功效:舒肝理气
古今中外,郁闷、情绪不佳的人,都喜欢叫上一帮朋友喝酒,而不是喝茶或喝果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酒入肝经,它有舒畅肝气的作用。因此,对于肝气郁结、郁郁寡欢的人来说,喝点酒不仅可以令肝气调达、心情舒畅,还能帮他们强心提神,消除疲劳。
声明:淘酒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milelv@126.com
本文标题:白酒包装的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