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米香酒
白酒以桂林象山牌三花酒为代表,属小曲酒类。小曲香型酒,一般以大米为原料。其典型风格是在“米酿香”及小曲香基础上,突出以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与B-苯乙醇为主体组成的幽雅清柔的香气。一些消费者和评酒专家认为,用蜜香表达这种综合的香气较为确切。概括为: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甘冽,回味怡畅。即米酿香明显,入口醇和,饮后微甜,尾子干净,无苦涩或焦糊苦味(允许微苦)。 传统的米香酒白酒酒液无色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蜜香清雅,入口绵甜,落落爽净,回味怡畅,风格(突出、明显、可口)。 新型的米香酒白酒酒液呈琥珀色,晶莹剔透,丽质清雅,米香纯正,闻之浓而不骤,香而不艳,入口绵甜 醇厚,馥郁柔和,头甘尾净,圆润爽怡,无悬浮物,无沉淀、蜜香清雅,回味怡畅,饮前不辛、不辣、不冲;饮中上口性好,口感、口味绝佳;饮后不干喉,不伤胃。健康、营养、美味、高质、高雅、时尚、食疗、夏天可以加冰畅饮。
白酒评鉴的方法
白酒评鉴,主要是评酒的色香味,酒的风格。酱香型酒,像茅台、武陵酒、郎酒都带有一点微黄色。香就是酒个体的香味,像茅台酒就有鲜明的酱香味,泸洲老窖窖香比较浓,香而不厌,闻得舒服。评酒时,样酒是倒在无任何标记的量杯中,只倒80%满,为什么只倒80%,就是要让酒在酒杯上面产生一种饱和蒸气压,这样在评酒的时候,把鼻子凑到酒杯时就可以闻到酒香。 闻香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就是直接用鼻子闻。第二种,就是用手把酒杯抓住,用手的体温把酒温热,酒自然挥发后再闻。第三种,就是把酒沾一点在手上,干了以后再去闻,但是这种方法只能用一次,评酒的时候不能去洗了手再来,而且也洗不掉,尤其是酱香型的,今天洗了明天你还能闻得到。 再就是味,评酒时,一杯酒每次喝两毫升左右,能够把酒铺满舌头,然后再在舌头上打滚,人舌头上的味蕾分布是这样的,舌尖对甜酸比较敏感,舌头的两边对咸味敏感,舌跟对苦味道比较敏感,所以必须要铺满舌头以后,在舌头上反复辨别才能辩出它的味来,最后必须把这个酒喝下去才能够知道这个酒有没有杂味,好的酒马上打嗝打出来,有一种回香味,回味无穷。然后评鉴的就是风格,就是根据色香味三个,这个酒符不符合香型酒的特点,这叫风格,是综合反映。综合每个评委的分数,按分数的高低排下来,一轮一轮淘汰,一轮下来一个评委要喝掉好几两酒,评酒的人没有三、五两的酒量是不行的,一个酒至少要喝几口,一天要评四轮,有时要评六轮,一轮酒多的时候8杯,少的时候也有6杯,不一定都要喝完,但是要喝出味来,评酒是反对把酒喝完的,因为喝到最后酒的味道也变了,挥发了,喝得越多越糊涂,嘴都麻了,味觉就不准确了。
白酒臭味的来源
白酒中含有呈臭味成分,甚至许多食品也是如此。新蒸馏出来的酒,一般比较燥辣,不醇和也不绵软,含有硫化氢、硫醇、硫醚等挥发性硫化物,杂味物质。丁酸及丁酸乙酯等高级脂肪酸酯也是新酒臭味的主要原因之一。蒸馏时采取提高流酒温度的方法,可以排除大部分杂味;余者在贮存过程中,也可以逐渐消失。但高沸点的臭味成分(糠臭、糠醛臭、窖泥臭)却难以消失。 在浓香型白酒差酒中,最常见的是窖泥臭,有时臭窖泥味并不突出,但却在后味中显露出来,也有越喝臭窖泥味越突出的。出现臭窖泥的主要原因是窖泥营养成分比例不合理(蛋白质过剩),窖泥发酵不成熟,酒醅酸度过大,出窖时混入窖泥等原因所造成的。 挥发性硫化物以臭味著称,其中硫化氢(-60℃)为臭鸡蛋、臭豆腐的臭味;乙硫醚(91℃)是盐酸水解化学酱油时产生的似海带的焦臭味;乙硫醇(36℃)是日光照射啤酒的日光臭,它也是“乳臭未干”的乳臭,丙烯醛则有刺激催泪的作用,还具有脂肪蜡烛燃烧不完全时冒出的臭气;而硫醇有韭菜、卷心菜、葱类的腐败臭。 据文献记载,发酵时,硫化物在温度、糖浓度、酸度大的情况下生成量大。酵母菌体自溶以后,其蛋白质也是含硫化合物的前提物质。
声明:淘酒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milelv@126.com
本文标题:传统米香型白酒与新型米香型白酒的区别
本文链接:http://www.taojiuwang.cn/article/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