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争强好胜,故作潇洒,饮酒非要“一醉方休”不可。饮酒过多,不仅易伤身体,而且容易出丑丢人,惹是生非。我国古语里,早就有“酒是伤人物”,“酒乃色媒人”之说,饮酒时勿忘以之自餐。 不仅高兴之时需要如此,心情不佳之时也需要如此,万万不可借酒浇愁。至于存心酗酒,是更不应该的自残行为。 在饮酒之前,应根据既往经验,对自己的酒量心知肚明。不管碰上何种情况,都要超水平发挥。在正式的酒宴上,特别要主动将饮酒限制在自己平日酒量的一半以下,免得醉酒误事。
白酒的收藏价值
白酒收藏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主动收藏。收藏爱好者主动地、有意识的购买收藏,或者见到自己喜欢的酒购买保存。这种行为有较强的目的性。二是留存保藏。如他人赠送的好酒,或是购买的酒未喝,长期存放家中至今。 白酒收藏价值通常包括两个方面:酒及其载体。所以,白酒收藏首先就要看酒本身的品质,品质高低决定白酒收藏价值大小。此外,白酒收藏价值随着的存放年份越久越大,一些十几年、几十年的名酒收藏价值较大。其次白酒收藏要看附加收藏价值,这主要是指酒标、包装。 白酒收藏应注重其完整性,白酒收藏已不仅仅是酒本身,酒的整体包装设计、酒瓶、酒标都已融入其价值里,一瓶酒品相包装好不好会极大的影响其价值。将酒、酒标、包装设计等与酒进行整体收藏,这样的升值空间更大。酒标设计蕴含了不少文化内涵,一些设计比较特殊,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品位.白酒收藏首选:珍品、孤品,从投资的角度看,这种酒其升值空间大,市场需求旺盛,容易达成交易,不会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其次白酒收藏要注意选择包装完好,具备酒标的酒。特别是限量发行的珍藏酒、纪念酒一般包装都比较精美且独具特色,在收藏的时候可以作为考虑对象。再次,50度以上的白酒才有收藏价值,因为50度以上的白酒一般都是纯粮食酿造适宜收藏,并且50度以上的白酒会越存越香。最后,在选择藏酒时还需考虑酒的香型,一般来说浓香型和酱香型是藏酒首选,而清香型的酒则不宜久藏。白酒珍藏价值所在: 1、饮用价值,酒在存放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酯类物质,就是俗称的“醇化”过程。各种酯类会产生各种特殊的香气,但这种醇化是非常缓慢的。所以,白酒通常是存放时间越久越好。 2、历史文化价值,大多收藏的佳品都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经过岁月的洗礼这种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将被放大,使得作为载体的白酒其价值也发生增长。 3、品牌价值,被藏的酒多为名酒,系出名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酒的质量和价值。 4、艺术价值,收藏最讲稀、奇、缺,酒瓶造型奇特、酒标艺术气息浓厚、瓶体材质奇异的酒更具有收藏价值,而被选作藏品的酒除了具备这些特性外,它还承载了历史的印记。这些酒都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及文化的产物,他们在一被铸造出来时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于藏酒来说他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人文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白酒的储存:在酒库中,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可除去新酒杂味,起到“老熟”作用。酒中有益的香味物质能较好地保存,酒中醇、酸、酯等微量成分之间的缔合缓慢进行,长时间贮存后,酒体更加细腻、丰满、醇厚。而在家中,瓶装酒随着季节温度变化和干湿不稳定,加上瓶体的原因,瓶中酒的香味物质、水、乙醇容易挥发或渗漏,从而使酒的质量下降。所以在藏酒时,如何密封、如何防止渗漏、挥发是重中之重。和其他的收藏一样,白酒收藏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1、真假鉴定及定价较难,中国白酒收藏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且没有完善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供应和交易的市场。很多的收藏者购买白酒比较盲目,缺乏专业的知识。 2、跑酒,因为保存不当或酒瓶本身密封问题,造成挥发或渗漏。 3、酒质发生变化,白酒保存时间过久,酒成份发生了变化,失去了原有风味。如何学会收藏白酒: 1、了解自己想要收藏的酒的历史文化、特色、香型。 2、收藏时应该注重酒的完好性,除开酒及酒瓶外还要注意酒标及包装。 3、对所藏白酒一定要进行密封的检查测试,最大限度避免出现“跑酒”和变质的现象发生。
中国白酒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酒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中国酒文化承载的社会功能 酒是一种饮料,但它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是属于物质的,但它又融于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它却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一)酒与政治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神祭祖,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普遍遵行的礼法习俗。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死者的思念和敬仰。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神灵和祖先享用。《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勇士出征,要用酒来激励斗志;战士凯旋,要用酒来洗尘庆功。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酒特有的诱惑力,使人上瘾,饮多致醉,不能自制,惹事生非,伤身败体,被认为是引起祸乱的根源。所以,饮酒不仅仅是饮酒者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特别是贵族阶层耽湎于酒,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历史上还有不少国君因耽湎于酒,引来亡国之祸。最高统治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对酒的生产和消费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直至禁酒。 《战国策》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实践证明夏禹的预言是正确的。夏商两代的末君都是因为耽湎于酒而引来杀身之祸并导致亡国的。西周统治者在取得天下之后,周公总结借鉴夏商两代亡国的历史教训,制定和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酒诰》中认为酒是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某些时代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范例。 (二)酒与经济 长期以来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决定了酒业的兴衰,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反过来,酒业的兴衰也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状况,也是了解历史上天灾人祸的线索之一。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自从汉武帝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收入或酒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是引发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之一。 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如中国大部分地区还保留“三巡”的习惯,无论待客还是朋友相聚,首先要通喝三杯;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敬长辈或上级酒,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又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这些其实都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的礼仪要素,这是一种不成文但力量强大的礼仪。这些礼仪要素的重复、强化最终会对人在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敬为礼、谦和礼让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强化。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等级秩序的标志,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中国的礼其实已经成为一种不成文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具有国家管理功能的体系,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酒文化折射、演绎和传播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规则,酒文化所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礼,而是通过礼来传播“德”——这是中国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中国酒文化既是“德”的完整体现,也同时起到对“德”的强大传播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酒其实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独一无二的综合载体。“德”和“礼”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要素,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则为“道”,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体化为“礼”,这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哲学,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基因”。 (四)酒与社会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深入人们日常活动的各个领域,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逐渐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 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交活动中,酒与民风民俗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日寿庆、庆功祭奠、迎送宾客等民俗活动,酒都成为必备物品。农事节庆时的祭拜庆典借酒缅怀先祖、寄托追求丰收富裕的情感和意愿;村中乡饮时,乡里邻居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气氛,因为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而达到极致。男婚女嫁是人生终身大事,在隆重的婚礼中,喜庆的婚宴充满着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丧葬之酒,表后人忠孝之心;生日寿庆之酒,显人生之乐趣;亲友相聚之酒,叙手足之情谊。总之,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离开了酒,民俗活动便无以举行,悲喜情感便无所依托。 (五)酒与文学艺术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有独特的功效,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嗜酒豪饮,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自称“酒仙”,欧阳修自号“醉翁”,辛弃疾“总把平生入醉乡”(辛弃疾《添字浣溪纱》),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鹪鹩庵杂诗》)。 酒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文人借酒宣情、借酒言志、借酒浇愁,品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萧统《陶渊明集序》);李杜诗文中,写到酒的,李白有17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十六强,杜甫有300首(篇),占其诗文的百分之二十一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史就会黯然失色。酒后幻觉中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命得到升华的“超然”境界,成就了一批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大师的精典之作。酒给文人以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李白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杜甫《饮中八仙歌》)。酒后作诗,才思敏捷,妙笔生花,妙语连珠。张说《醉中作》:“醉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贺知章《春兴》:“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陆游《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披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中,酒的功效更是奇异。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留下了“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此外,在中国小说戏剧创作中,酒是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素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京剧中的《贵妃醉酒》都是家喻户晓的借酒说事的精典之作。一个“酒”字,演绎了人世间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普通百姓叱咤风云、风云际会、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故事。 二、白酒与养生 中国白酒采用固态蒸煮,固态发酵、固态蒸馏精心酿制而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蒸馏酒,传统工艺酿造的白酒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根基,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养生文化。近年来,白酒的营养、饮酒与健康已成为热门话题,备受关注。 (一)白酒与医药 大家都知道,白酒的起源由来已久,关于白酒的作用,有句话叫做“酒为百药之长”,它出自《汉书•食货志》,这是古人对酒在医药领域应用的高度评价。酒在医学上的应用,也是我国医药学的一大发明。 我们的祖先在饮酒的过程中,发现了酒能“通血脉,散湿气”,“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除风下气”,“开胃下食”,“温肠胃,御风寒”,“止腰膝疼痛”等作用。同时用酒入药还能促进药效的发挥。 药洒还有延年益寿之效,这一点在历代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对老年人具有补益作用的寿星酒;补肾强阳的回春酒。马王堆曾经出土了一本《五十二病方》,这本书里一共有283个方子,这283个方子里头,光是用酒入药的就有33个。到了明朝,李时珍写了《本草纲目》,这本巨著里边一共记载了二百多种中药酒。 药酒不易腐坏,便于保存,可以随时饮用。这就是药酒受到历代医学家重视和普通百姓欢迎的原因。白酒在医疗保健方面有很大作用:夜晚服用少量的白酒,可平缓的促进血液循环,起到催眠作用。饮少量白酒可刺激胃液分泌与唾液分泌,从而起到健胃和止疼痛、利小便及驱虫的作用。中医用白酒治疗疾病,或做为强肾补剂已有很久的历史。西医也经常劝告感冒的人饮些白兰地酒。有时用酒外涂于患处,可以杀菌消毒。
声明:淘酒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milelv@126.com
本文标题:白酒饮用需限量
本文链接:http://www.taojiuwang.cn/article/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