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的江湖地位
正如前文所说,中国白酒应该是起始于宋元,发展于明清,但真正成为全国范围内流行的、认可的却是在新中国建国后。
如果现在来一个街头采访,随意的采访路人,只问一个问题:你知道的白酒品牌有哪些?
极大概率的回答会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洋河…。
这一方面拜当今消费主义的潮流所赐,无孔不入的这些大厂广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茅台的“国酒茅台”广告、五粮液的“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泸州老窖的“你能听到的历史136年,你能看到的历史174年,你能品味的历史440年,国窖1573”、洋河的“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听到这些广告基本上条件反射都知道是那些酒了。
有时候会在候车的时候留意一下大厅的白酒广告,比如,在广州南站的候车室醒目广告位排序是郎酒(青花郎)、小郎酒、泸州老窖特曲,还有一个玉冰烧酒全家福的固定展台,在深圳北站看到的是五粮液全家福、郎牌特曲、习酒窖藏,在陇南机场看到的是当地品牌金徽,在曹家堡机场C位是天佑德青稞酒。。。白酒广告的展位布设也是暗含着一种成功学的心理啊。
另一方法白酒也是讲究段位的,要排排位置分果果。
白酒的江湖地位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段历史。
我们都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而白酒整体地位显著上升也是从建国后开始的,因此就讲一讲建国后的各种白酒地位的起起伏伏吧。
建国后,国家级层面上组织了5次中国名酒评酒活动。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于1952年7月在北京召开,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搜集了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的酒样103种。最终评出8种国家级名酒,其中白酒4种,黄酒1种,葡萄酒、果露酒3种。
当时国家级白酒评选的标准是:品德优良、广受好评、历史悠久、具有酿造特色。
看看这四大标准,说实话很务虚,木有很具体的量化标准。但毕竟是个开始,万事开头难。
评酒会主持专家:朱梅、辛海庭
四大白酒分别是:
茅台酒(55°贵州怀仁 贵州省茅台酒厂)、
汾酒(65°山西汾阳 山西省汾阳杏花村酒厂)、
泸州大曲酒(65°四川泸州 四川省泸州曲酒厂)
西凤酒(65°陕西凤翔 陕西省西凤酒厂)
有人或许要问,为啥五粮液没有被评为中国名酒呢?
1952年,宜宾地区利川永、长发升、张万和等8家古传酿酒作坊通过公私联营的方式组建而成“中国转卖公司四川省宜宾酒厂”,这也是现代“五粮液公司”的前身,当时生产不稳定,非常遗憾的错过了第一届全国评酒会。
朱梅老先生在《西园寺公-对中国八大名酒的热爱》一文中这么介绍这四大名酒:
西凤酒是一种混合香型,是特殊香型;
泸州老窖大曲酒是一种浓香型风味,回味时有苹果香,是一种特殊香型;
茅台酒是一种酱香型,是不易模仿的,这种香气是由一种耐高沸的特殊香型微生物产生的;
汾酒是一种清香型,真正的汾酒是芝麻香味的。
这基本上概况了四种名酒的香型,也是可以品味出来的,但是后面提到的苹果香、芝麻香,我这也是第一次看到,还未品味到。
这四大名酒自此成为中国白酒四大基本香型的典型代表。其中,贵州茅台代表的是酱香型,泸州老窖代表的是浓香型,山西汾酒代表的是清香型,西凤酒则代表着其他香型。
需要说明一点,在前两届的评选过程中是没有香型的区分的。但由此也可以反推出第一届的评审专家还是很有功力的,目前,这四大除了西凤有些掉链子,另外三大依然是全国范围内知名的大品牌。
三白酒介绍
三白酒以本地自产的大米为主要原料,首先将大米用大蒸茏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用冷水淋凉。然后把酒药,拌入饭中,并搅拌均匀,再倒入大酒缸,捋平,在中央挖一个小潭,放上竹蒌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盖在大缸四周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几天后,酒缸中间的小潭内的竹蒌已积满酒酿,此时就将凉开水倒入缸中,淹没饭料,再把酒缸盖严。一周后就可开盖,取出放入蒸桶进行蒸馏,从蒸桶出来的蒸汽经冷却,流出来的就是三白酒了,至此三白酒便酿成了。
中国白酒的特点及起源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其余五种是白兰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国白酒在工艺上比世界各国的蒸馏酒都复杂得多,原料各种各样,酒的特点也各有风格,酒名也五花八门。中国白酒在饮料酒中,独具风格,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白酒相比,我国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拟的风味。酒色洁白晶莹、无色透明;香气宜人,五种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气馥郁、纯净、溢香好,余香不尽;口味醇厚柔绵,甘润清冽,酒体谐调,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净、变化无穷的优美味道,给人以极大的欢愉和幸福之感。我国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数这样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罕见的。近几年,国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数,有不少较大的酒厂,已试制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现市场初期,大多数消费者不太习惯,饮用起来总觉着不够味,“劲头小”。90年代初,城市消费者已经开始习惯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好的品种了。白酒以前叫烧酒、高粮酒,建国后统称白酒、白干酒。为什么叫白酒、白干和烧酒?白酒就是无色的意思,白干酒就是不掺水的意思,烧酒就是将经过发酵的原料入甑加热蒸馏出的酒。白酒的名称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曲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曲、瓜干为原料生产出来的酒。有的以产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干、曲阜老窖、兰陵大曲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还有的按发酵、贮存时间长短命名,如:特曲、陈曲、头曲、二曲等。二锅头、回龙酒等,则又是以生产工艺的特点命名的。二锅头是我国北方固态法白酒的一种古老的名称。现在有的酒仍叫二锅头。现在的二锅头是在蒸酒时,掐头去尾取中间馏出的酒。真正的二锅头系指制酒工艺中在使用冷却器之前,以古老的固体蒸馏酒方法,即以锅为冷却器,二次换水后而蒸出的酒。所谓回龙酒,就是将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为回龙酒。我国白酒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尚无定论。一种说法,起源于诏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声明:淘酒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milelv@126.com
本文标题:中国白酒的江湖地位
本文链接:http://www.taojiuwang.cn/article/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