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啤酒花发展
商业酒花的种植最早出现在12-13世纪的德国北部。而出口加过啤酒花的啤酒,最早也是13世纪的事情了。
德国的酿酒者因为啤酒产业的成功最终成为当地显贵,采购酒花的酿酒者主要来自汉堡、不来梅以及来自法兰德斯和荷兰的富裕市民。当地的酿酒者为低地国家提供加了酒花的啤酒,到了1360年,荷兰也有了专门的酒花种植产业。1390年酒花啤酒开始在荷兰流行,10年后法兰德斯也开始流行。
同样的事情直到18世纪才在英国发生,啤酒花种植覆盖了英国40个郡,在1879年达到巅峰。来自萨利的法纳姆酒花被认为最好,其次是肯特郡的酒花。当时的酿酒者很喜欢诺丁汉郡种植在硬粘土上的酒花,他们认为这样的酒花“够劲”。
人们对酒花品味一直在变化,例如现在对淡啤酒的喜好,历史上也是如此。到了1900年的时候酒花在英国的种植面积下降了30%。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永远的改变了世界的啤酒喜好,直到今天精酿啤酒的流行。
新世界啤酒花的逆袭
17世纪,啤酒花的种植随着美国的移民登录了北美洲的土地,又随着美国的铁路向西部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美国赚了不少钱,美国人也开始想要培育出香味跟突出的香型酒花。
进入到20世纪,人们发现了酒花中α-酸的作用。这改变了自1888年以来,酒花种植者和酿酒者挑选酒花品质的方法。酿酒者开始选择高α-酸含量的啤酒花,进而影响了酒花种植者的选择。
美国研究者发现使用美国本土的酒花和肯特郡的酒花杂交,可以获得饱含α-酸的新型酒花,有着浓郁的水果芳香。今天这种酒花正在全球日益流行,背后离不开背后大量崛起的近5000家精酿酒厂的订单。
美国酒花种植产业的发展壮大并不是偶然,这得益于美国人在啤酒花的培育技术上下了不少功夫。世界上最完善和最先进的啤酒花研究机构确保了啤酒花的高品质和高产量。这些科研机构,无论是公立机构还是私立机构,几十年来能一直保持着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为美国的未来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啤酒花新品种,种植和加工新技术。
其中美国啤酒花研究委员会(HRC)常年资助和指导啤酒花的科研工作。美国啤酒花农产协会(HGA)负责协调并联合HRC 去执行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加上农业部和各个大学的努力,已经培育出诸如卡斯卡特、努格特、格兰纳、胡德峰等等多个品种的新型啤酒花。为啤酒的味道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位于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近年来成为了啤酒花版图上的新兴力量。其中 Galaxy,Nelson Sauvin 等品种气味独特,令人印象深刻。迅速征服了为数众多的酿酒师和啤酒爱。Mikkiller,Brewdog,8 Wired 这些全球顶尖的酒厂都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采用大洋洲的啤酒花。
纵观啤酒花种植历史,欧洲人开辟了道路,美国人越走越远,新西兰和日本等一些国家也参与进来。我们中国人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未来的前景依然广阔。
接下来我们来探寻世界各地的啤酒流派!全世界都在喝“雷-查尔斯”风格的啤酒,美国人却还在喝“巴瑞-曼尼洛”风格。作家戴夫-巴里用两位音乐人比喻了今日啤酒的风格,并调侃了美国人“过时”的口味。也许戴夫-巴里只是在讲,美国人喜欢喝白啤酒,而其他国家的人正在喝黑啤;又或像在说,美国人更中意工业化的拉格(Lager)啤酒,而欧洲人更喜好传统的爱尔(Ale)啤酒;或者是,美国人偏爱啤酒中的抒情派,而真正的啤酒爱好者正在饮啤酒的灵魂……
多数啤酒师认为,若想要最大限度地品味啤酒,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从香气到味道、从平衡感到透明度、从色泽到口味、从饱和度到酒沫,一杯啤酒,单单是感官上的不同,便被人们分隔成不同的风格,更何况产地、气候、原料水质的影响。
“多样性是一种乐趣。”啤酒的风味常用以描述啤酒的类型与各种特质,这其中涵盖了啤酒的历史、酿造工艺、味蕾的感受等。不同的人,对待一款苦值过高的啤酒,总会显现出不同的表情,味蕾敏感的人懂得享受苦味,会舒展眉头;常食肉的人会微微皱眉,再一口咽下;女人会吐下舌头,然后放一片柠檬在瓶口。尽管反应不同,但是今天的品酒师,已经按照酒精度、苦值、浓度等,将其进行参数化分类。
形成风格的理由多种多样,即便是身处同一地区的人,对于一款啤酒的评述已略有差异,特别是当酿酒师们一本正经地讲起啤酒的发源、原料的采集、气候的影响时,那些口感上的细微差别,更是令人一头雾水。从简单说,啤酒以苦、酸、甜3种味道为主,这3种味道的平衡正是人们对于不同啤酒的要求。在现在食评家看来,人们对于“以苦为主导”的饮料,与某个地区的乳糖摄入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充斥着甜品、奶制品的欧洲等国家,饮酒者更喜欢用酸度来平衡食物;在北美,苦味是改善口腔味道的最佳;而在亚洲等国家,甜味的摄入仍主要依靠于饮品。
然而,在专业的啤酒师看来,啤酒的苦值只是形成风格的其中一项标准,谷物与啤酒花的平衡是一款啤酒风格的来源,而水质则限定了酒体。在任意一款本土啤酒中,人们所喝到的风味是一个“综合体”,它涵盖了当地的土质、气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由人们的日常食物决定的。
至今,比利时人依旧酿造着古老的中世纪风格啤酒,它拥有奇怪的颜色与非常规的味道,由此可以看出当地酿酒师的随性与传统。现代啤酒的风味,大多被1516年的“纯粹法”所限定,水、啤酒花、麦芽,就此统一了世界的啤酒,于是,啤酒师们试图在这三者的配比与酿造工艺上,寻找着各式的性格、坚守各自的风味。犹如葡萄酒酿酒师一样,啤酒师也会崇拜“风土”,而他们所指的“风土”,便是当地的原料与水质。
啤酒也拥有如同葡萄酒一般的“新旧”世界之分。当饮酒者拿起餐厅的酒单时,皮尔森、黑啤、生啤,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儿总会让点酒者跃跃欲试兼有困惑之嫌。事实上,以国际标准划分,啤酒常以发酵法为限分为两大类型,顶层发酵与上发酵法被统称为艾尔;低层发酵与下层发酵被称作拉格。温度是决定发酵法的基本分水岭,在上发酵时,所需温度为15~24摄氏度,酵母大多在水面进行发酵反应,由于温度较高,酿酒师把它称作“传统酿造方法”。而下发酵所需的温度为5~10摄氏度,由于密度的改变,酵母大多会沉淀到发酵槽底部才开始反应。下发酵方式的最大优点是不易变质,通过整个过程便可预知啤酒的口味,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啤酒排斥“意外惊喜”,偏好“统一口味”,因此,除英国风格的啤酒外,市场上的多数啤酒均由这种方式所酿造。人们常说的艾尔、波特(Porter)、塞多特(Stout)、阿尔特(Altbier)、特酿以及小麦啤酒等,均为上发酵啤酒;贮藏、慕尼黑(Munich)、博克(Bock)啤酒、黑啤等,属下发酵型啤酒;除上下发酵型外,自然发酵啤酒亦形成一种特有的风格。在荷兰啤酒爱好者范霍夫(B.Verhoef)看来,以发酵法分类啤酒非常主观,虽然啤酒的风格大多由啤酒师制定,但它对于饮酒者味蕾的触感毫无影响。
虽然“风格”并不是被某些官方统一划分执行的,不过全世界的啤酒风格却主要依赖于这种格局。也许只有在德国的科尔施(Klsch)地区,才会有极其严苛的酿酒制度与明确规定,Klsch不仅是一种啤酒的名称,更是受法律保护的原产地名称,它只允许在科隆以及直接与科隆相邻的周边地区用“Klsch”这个名字生产。对于啤酒的科尔施风格,酒厂们则坚守着稻草黄色、5%酒精含量、较多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小麦含量。据酿酒师介绍,这种配方啤酒最突出的特点是养胃。目前,捷克人已经把皮尔森啤酒传播至世界各地,而全世界的皮尔森酿酒厂均使用下发酵方式酿造着稻草黄色的啤酒,而与源产地皮尔森相比较,各国的皮尔森啤酒也只是呈现出相似的颜色,口味却大相径庭。如同英国人只识艾尔一般,荷兰人也只对皮尔滋(Pils)情有独钟,所以说,即便拥有着同样的风格,各款啤酒仍旧坚守着自认为最佳的口味。当然,即便是风格上粗略的分类,也会引起饮酒者的万分兴趣,就像魔鬼(Duvel)啤酒总保持着浓烈的苦味,法罗(Faro)总会让人满口香甜。
除了酿制方式的分类,啤酒亦可以根据麦芽汁浓度分为低、中、高3种浓度型,在发酵成啤酒之前,酒液中溶解的麦芽糖和其他固体的数量决定了麦汁的浓度,以巴林糖度计5度至20度之间,啤酒的酒精浓度也由此变高。在欧美地区,饮酒者善于用颜色来辨识啤酒的风格,从浅稻草色一直到黑色,啤酒被分为40个等级(SRM),初级酒客几乎从颜色便可以判断出啤酒的口味,然而,酒体风格几乎很难由此界定。根据灭菌方式所生产的啤酒被分为生啤与熟啤,生啤酒不经过杀菌,具有独特的啤酒风味,但是不容易保存。纯生也只是过滤掉了微生物、杂质,存放几个月也不会变质,但是,酒中的活酵母菌在灌装后,甚至在人体内仍可以继续进行生化反应,因而这种啤酒喝了很容易使人发胖。美国人喜欢健身,贪图“肌肉质感”的人大多选用熟啤酒——由于酒中的酵母已被加温杀死,因此不会令人发胖。
声明:淘酒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milelv@126.com
本文标题:西藏青稞啤酒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