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喝啤酒成了不少人解暑的首选。而一些关于啤酒的说法甚至会被很多消费者当作借口,来一饱自己喝啤酒的口福。不过,美国“喝啤酒”网站近日总结并纠正了有关“啤酒的10大误传”,希望对啤酒情有独钟的人能有所警醒。
1.淡啤酒能防啤酒肚。虽然淡啤酒一般含热量90—100卡路里,一般啤酒含热量在200卡路里以下,但营养学家认为两者区别可忽略不计,淡啤酒能防啤酒肚的说法并不靠谱。
2.啤酒颜色深,酒精含量高。这种说法没根据。啤酒颜色与酒精含量无关,而取决于麦芽的颜色。麦芽发芽后,需烘干后才能发酵酿酒。而大米糖稀、蜂蜜、玉米糖稀会增加啤酒的酒精含量,但不影响啤酒的颜色。
3.反复冰镇不会破坏啤酒质量。如果反复解冻冷冻若干次,啤酒质量肯定会逐渐下降。空气、光照和时间都会破坏啤酒质量。新鲜啤酒最好避光储存,口感更好。
4.美国啤酒酒精少。美国啤酒酒精含量以重量计算,而其他国家大多以容积计算。由于啤酒比重低于水的比重,美国啤酒酒精含量数字相对较小。但实际所含酒精并不少。
5.爱尔兰黑啤口感更好。这种说法没道理。其实当地黑啤和出口啤酒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运输的缘故,出口黑啤的新鲜度会受到影响。
6.啤酒不应该有苦味。啤酒苦味来自啤酒花,所有啤酒中的啤酒花可平衡甜麦芽并起到防腐剂的作用。不同啤酒中啤酒花含量不同,但也可让啤酒带有不同风味,口感更好。
7.绿瓶装的啤酒最好。研究发现,棕色酒瓶其实比绿色或无色酒瓶遮光保护作用更好。之所以有这一误传,主要是因为二战后欧洲的棕色玻璃短缺,于是啤酒改用绿瓶装并大量出口。
8.女人不喜欢喝啤酒。事实上,女人和男人一样喜欢啤酒。在啤酒史上,女人酿造的啤酒比男人更多。
9.啤酒味精可增进性欲。啤酒加味精等于自制春药的说法,没有足够科学依据。味精里的氨基酸与酒精结合,使啤酒的性质发生改变,会让人口干舌燥,但饮酒者依然感觉清醒,身体也没有别的异常变化。
10.吃海鲜最好喝啤酒。海鲜中含有嘌呤和苷酸,而啤酒中富含分解这两种成分的重要催化剂——维生素B1。吃海鲜时喝啤酒,则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形成难排的尿路结石,或导致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诱发痛风。
夏天到了,人们都喜欢喝上一杯冰镇啤酒消暑,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把啤酒倒在杯子里以后气泡会不断上升。也许你会觉得这是当然的啦,气泡当然都会上升。但是世界知名黑啤健力士(Guinness)里的气泡却不是这样。有人观察到这种黑啤产生的气泡不像其他啤酒或可乐等饮料中的气泡那样不断上升,而是不断下降,下降速度还不慢,看上去就像是褐色的岩石上瀑布在飞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人的一种视觉幻觉?
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气泡在液体中因浮力作用肯定应该上浮,不可能下降。再说,如果气泡是在下降,那么最终气泡应该会聚集到杯子底层,为什么最终气泡稳定后,又都聚集到杯子上层了呢?
有人认为“黑啤瀑布”现象其实是一种视觉幻觉,可能黑褐色的背景下,明亮的点即使在上升,人眼睛有时也会看成是在下降,就像风扇的扇叶在正转,而眼睛有时会看到扇叶在倒转一样。
但这种解释似是而非,没有把具体过程说清楚。风扇倒转现象与扇叶旋转频率有关,所以扇叶在眼睛看来有时倒转有时正转。黑啤瀑布这种现象并不存在旋转频率的问题,而且气泡的运动速度不论快还是慢,自始至终人看到的都是气泡在下降。有人也试验过在黑褐色的背景下,通过粘在钢珠上的丝线,向上拉动多个明亮的钢珠,但眼睛看到的情况是钢珠在上升,并不是上述理论说的那样会产生钢珠在下降的幻觉。
气泡是上升还是下降?
至此,研究者们困惑了,那么是不是黑啤中的气泡真的在下降呢?如果是,那它们为什么会下降?下降的结果又为什么都聚集到杯子的上层了呢?
一位深谙液体流动之道的研究者断言,黑啤中的气泡,靠近杯子边缘的在下降,杯子中央的气泡则是在上升。为什么这么说?杯子中央的气泡受浮力作用会从杯子底部快速升上来,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边缘的气泡由于受到杯子壁的粘附和摩擦,上升速度大大减慢。不过,起关键作用的却是杯子中央的气泡在快速上升时,会带动周围的液体也跟着快速上升,这样就在杯子中形成了较快的对流,液体从中间上升到顶层后会向外扩散,于是推动杯子边缘的液体沿着杯子壁下降,这种下降就会带动本来上升速度就很慢的气泡也跟着液体一起运动,于是杯子边缘的气泡们就不断下降了。
这个解释让人豁然开朗,它合理解释了上述所有看似矛盾的现象。人们曾经很纳闷:为什么我们透过杯子壁看到气泡明明在下降,可是最终气泡们却都聚集到了液面上?原来他们看到的只是其一,还有其二,那就是杯子中央看不到的地方,气泡们在飞快地上升呢。是黑啤的黑褐色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让人无法看到杯子中央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液面又全是气泡们在堆积,通过液面也看不到液面下发生了什么,于是只能看到杯子边缘不断下降的气泡。
来源:中国啤酒网
据外媒报道,没有什么比意识到你给客人提供的啤酒不新鲜更会破坏周末聚会的气氛了,但这似乎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现在,来自江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让啤酒保持更持久现象的方法--通过基因工程让啤酒酵母产生特定的化合物来防止啤酒变不新鲜。
除非是直接从啤酒调理桶中拿出来的不然人们喝的啤酒基本都已经放了好几个星期。现在,人们购置的啤酒需要经过包装、运输、储存、销售和购买等重重流程,在整个过程中,啤酒会不断地发生某些化学反应,另外光和热则会加速这些化学反应的发生。
最终的结果是人们只能喝上不怎么新鲜的啤酒,它的口味会比新鲜的啤酒有着更浓郁的纸面味道、气泡也更少。以往的研究发现这些味道跟醛类化合物的增加有关,这些物质则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它们的含量只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
一种叫NADH的分子可能是对抗啤酒“老化”的方法之一,该物质被认为可以通过提高酶的活性来分解这些醛类物质。于是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打算通过基因工程来实现通过酵母产生更多的NADH。
他们发现了四个跟NADH产生相关的基因,之后他们对酵母进行了编辑进而使这些基因能够过度表达。果不其然,最终得到的结果比对照啤酒含有更多的NADH。
研究人员经过实验发现,经过酵母编辑的实验啤酒组比使用普通酵母酿造的对照啤酒组少26.3%-47.3%的乙醛。另外,其他醛类物质的含量也都得到了降低,而二氧化硫的含量则增加了。据悉,二氧化硫是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延缓老化。
或许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提供风味和香气的成分在试验后只有轻微的变化。这对于啤酒鉴赏家来说是个好消息。
研究小组表示,这种基因工程酵母不仅可以提高啤酒的保质期而且还能确保其保持更长时间的美味。
来源:中国啤酒网
声明:淘酒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smilelv@126.com
本文标题:关于啤酒的十个误传